“你瞧,這就是我們的防汛‘安全屋’,是俺汛期里最踏實的家!”2025年8月6日上午,55 歲的淺井鎮書堂村11組村民侯越熱情地介紹。她所指的 “家”,是村里的山洪地質災害臨時避險安置點。一旦發布暴雨預警,需要轉移的群眾便立即轉移到此,實現 “人盯人、戶盯戶” 的閉環管理。警報解除后,村干部再次逐戶確認人員安全返回,確保全過程無遺漏。
淺井鎮地處深山區,境內8座水庫、12處山洪風險點、17處地質災害隱患點交織疊加,防汛任務艱巨。鎮黨委、政府堅持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 “安全屋” 建設為切入口,打出組合拳。全鎮針對存在山洪災害和地質災害防御任務的村和企業制定了不同的應急預案,每年至少組織兩次應急演練,讓村、組干部和搶險隊員、轉移群眾熟記通往安置點的逃生路線,達到 “閉眼摸路” 直達安置點的程度。同時,全鎮有山洪風險與地質災害點的村都設有避險過渡 “安全屋”,為可能遭受山洪災害和地質災害威脅的群眾提供臨時避險之所,確保群眾安全轉移、妥善安置。
近期天氣多變,鎮、村干部對鎮區所有災害點進行了更加細致的排查,通過對受災點群眾一戶不漏地走訪查看,聽到群眾一致表示:“啥時候需要轉移,從哪兒走,轉移到哪兒,我們都牢記于心,一切聽從指揮,不要牽掛我們!” 在保證 “安全屋” 正常使用的同時,鎮政府還投入資金對這一條條 “生命通道” 進行翻修加固,將部分原先坑洼不平的鄉道拓寬并硬化成水泥路。
書堂村位于書堂山峽谷中,周邊有水庫,地形復雜。全村有1處山洪風險點和4處地質災害風險點,涉及4個村民小組共10戶群眾。避險轉移安置是保障群眾安全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其中安置點選址是關鍵。選址必須遠離河道、地勢高且平緩、場地開闊,并且與村民原住地距離不能太遠,確保村民能在十幾分鐘內抵達?!皬谋O測預警到轉移安置,全村的隱患點都已形成一套系統的避險安置流程。從村口到對應的‘安全屋’,沿途路口都設置了醒目的轉移路線指示牌;尤其是老人、殘疾人、小孩等重點群體,我們安排專人專車‘一對一’幫助撤離,確保需要轉移的人員都能安全快速抵達安置點?!?書堂村支部書記田軍濤介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