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樊,今年我們還訂你家的陽光玫瑰!去年那一萬多斤,顧客個個都說甜,今年早點來訂購!”8月19日一早,禹州市淺井鎮規模最大的蘭可達超市采購經理彭靜靜驅車直奔樊朝舉的果園。
這片位于淺井村西頭的16畝果園,是53歲的樊朝舉和妻子辛勤耕耘十余年的 “寶貝”。十幾年侍弄葡萄,老樊摸索出一套 “甜蜜經”:為保證口感與糖度,他嚴控產量——每畝鎖定在4000斤左右。三月葡萄萌芽后,搭棚、修芽、打頭、疏花、疏果,環環相扣;六月修粒、套袋,一步不敢馬虎。施肥環節,老樊更操心。底肥全部用充分發酵的有機肥,每棵樹 “吃” 到一百多斤;花前補一次肥,花后每三天沖一次水溶肥,滴灌天天開;高溫天上午九點前就完成噴水降溫,地面絕不留積水,防止水蒸氣灼傷果面。正是這份精細,才讓 “淺井甜” 聲名遠播。“為了讓果粒再大一點兒就猛上化肥?砸牌子的事我絕不做!” 老樊斬釘截鐵地說。
果園也給了鄉親們一條家門口的增收路。每到疏果季,他要請附近三十多位鄉親來幫忙。16畝地、三萬多串葡萄,僅人工費就發出去兩萬多元。“疏果最緊張,三天必須完工,慢一點果粒就長不勻。” 老樊介紹。自家還建有小型冷庫,留一部分葡萄春節錯峰銷售。明年,他第二個同樣規模的新品種葡萄園也將開園。“只要肯下功夫,土里照樣能刨出‘金疙瘩’。” 老樊笑著說。
60歲出頭的張省妮來自鄰村橫山,因為常年務工,手腳比年輕人還麻利。像張省妮一樣,淺井村的田春先等幾十位鄉親都把果園當成了 “第二職場”,一年四季有活干、有錢賺。“一年在這能掙兩萬左右,可比在家閑著強!” 張省妮一邊說,一邊利落地剪下一串陽光玫瑰。
葡萄剛開園,鎮宣傳辦就帶著設備進園拍攝助農短視頻,幫老樊對接大型商超、電商平臺,打通銷售 “最后一公里”。陽光下,一串串晶瑩剔透的葡萄閃著金光,像一條條 “甜蜜產業鏈”,把果農、商戶、務工群眾緊緊串在一起,也串起了共同富裕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