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咱這花椒,串大、粒飽,把枝條都壓彎了腰!”8月12日,禹州市淺井鎮土門口村的花椒基地里,50多位村民戴著草帽、包著頭巾,指尖翻飛,采摘枝頭上那一串串紅彤彤的花椒。
基地負責人潘戰現抹了把汗,笑得眉眼彎彎:“今年老天不給力,我們連澆了五遍水,硬是把60畝花椒園從旱口里奪了回來。再有一周,就能全部收完!”
從荒坡到椒園,不過五年光景。淺井鎮山區的土門口村山多地薄,集體經濟如何破局?村兩委外出考察后,拍板把花椒種植定為“一村一品”。村里成立合作社,動員群眾流轉60畝撂荒地,引進省農科院培育的“寶香丹”良種,配套建成小型加工車間:4臺烘干機、1臺篩選機、1臺圓篩子,實現了“當天采摘、當天烘干、當天包裝”?!爱斈曩I苗真貴,一棵十來塊,一畝70棵,4200多棵就花了4萬多元?!贝甯刹恐懿艝|記憶猶新。
今年,花椒樹進入盛果期,預計可采鮮椒一萬余斤,三斤鮮椒出一斤干椒。村里又對包裝進行升級,新添打碼機、綠箔紙密口機,讓山村花椒“穿上新衣”。過去論斤賣,如今賣品牌,附加值翻了幾番。
花椒染紅山坡,群眾笑開顏。常年在基地務工的50余名村民守著家門口就能拿“雙薪”:土地租金+務工收入。每天分散在坡上的五彩身影,遠遠望去像給山坡綴滿了會移動的花。70歲的于愛芹把3畝地流轉給合作社,又在基地務工,摘一天花椒掙60元?!跋裎疫@把年紀還能掙錢,跟老姐妹邊嘮邊干,心里可暢快!”
土門口村在花椒之外,還種有80畝迷迭香,與花椒錯峰用工:澆地、除草、收割……一年四季人不閑,閑散勞動力家門口就有活干。
“下一步,我們將叫響‘一村一品’特色品牌,同步推進烘干、倉儲、精深加工一體化,讓‘紅果果’和‘綠葉子’真正成為村集體和鄉親們持續增收的‘搖錢樹’!”該村黨支部書記周福軍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