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嗒嗒嗒……”9月28日清晨,禹州市淺井鎮小韓村烘干廠燈火通明,洋蔥片在傳送帶上歡快翻滾。53歲的村民李彩勤把切好的洋蔥倒進提升機,笑得合不攏嘴:“過去到冬天才干兩個多月活,現在大家天天有活干,一天能掙60元,越干越有勁兒!” 
轉機出現在今年4月。來自中國 “大蒜之鄉”—— 山東省金鄉縣的一位果蔬貿易商,原本計劃采購烘干設備自建烘干廠,卻被設備銷售廠家推薦到小韓村 “考察設備性能”。小韓村相關負責人李二帥敏銳地嗅到了商機,他沒把這次考察當成簡單的設備展示,而是視作融入外部大市場、拓展業務的絕佳招商引資機會。他當即上前攔住對方:“老哥,別買設備了!把原料拉到俺村來,我先給你試加工一批。禹州地理位置好、交通方便,人工成本還低,肯定比你自己建廠劃算!” 這位劉姓老板當場決定,先在小韓村試烘60噸洋蔥。檢測結果顯示,這批洋蔥片色澤鮮亮、含水率完全達標,且單噸加工的綜合費用,比他在山東自建廠低了一大截。劉老板當即拍板:“中!不過我得四季換不同品種加工,你們現在沒有清洗、切片、甩水這些前置處理生產線,咋接得住活兒?”
“我們配!” 李二帥話音鏗鏘,心里卻犯了嘀咕:整套前置處理流水線得花20多萬元,可村集體既不敢貿然投這筆錢,又不愿錯失這次壯大集體經濟、帶動村民增收的好機會。
深知 “等不起” 的李二帥,連夜向淺井鎮黨委求援。禹州市副市長、淺井鎮黨委書記劉海洋當即帶隊,第二天就趕赴金鄉縣與劉老板洽談,最終創新推出了 “按揭式” 合作模式:由山東客戶預付部分加工費,幫小韓村解決采購設備的資金短缺問題;投產后,客戶按實際加工量正常支付費用,村集體先用收入覆蓋人工、電費等運營成本,剩余利潤再分期償還客戶的預付款,直到 “按揭” 全部結清。這一模式不僅巧妙解決了小韓村前期資金不足和后期運營開支問題,還鎖定了長期穩定的業務訂單,實現了雙方風險共擔、利益共享。 
小韓村烘干廠項目的成功落地,不僅大幅提升了村集體經營性收入,更直接創造了大量本地就業崗位,實現了集體經濟壯大與農民收入增加的 “雙贏”。昔日只在冬季運轉、其余季節閑置的廠房,如今已成為助推鄉村產業振興、彰顯鄉村治理效能的活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