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午夜一区,va天堂va亚洲va影视,丝袜美腿一区,超碰在线网站

許昌市禹州市方崗鎮人民政府 鄉級
2022-04-15 2022-04-15 15:52

許昌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許昌市災后恢復重建總體實施方案的通知

【信息來源:【作者:【信息時間:2022-04-15 15:52  閱讀次數: 】【字號 】【我要打印】【關閉

許政辦 [2022] 12號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城區管委會,市人民政府各部門:

《許昌市災后恢復重建總體實施方案》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2022年4月10日   

 

許昌市災后恢復重建總體實施方案

為迅速啟動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切實抓好各項工作落實,盡快恢復災區群眾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推動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根據《河南省特大暴雨洪澇災害范圍評估報告》《河南鄭州等地特大暴雨洪澇災害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和省、市關于洪澇災害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有關要求,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汛救災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災后恢復重建工作部署,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統籌發展和安全兩個重大課題,以保障安全和改善民生為核心,按照“科學謀劃、精準施策、標本兼治、務求實效”的要求,將災后恢復重建與防止因災返貧和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相結合、與促進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相結合、與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和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相結合,高質量完成城鄉住房、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產業恢復、生態環境、防災減災等重建任務,推動全市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

(二)重建原則

以人為本,堅守民生底線。堅持把保障改善民生作為災后重建的基本出發點和根本落腳點,回應人民群眾所盼所急,加快水毀農田、水利、交通、能源、防汛應急等設施搶通復建,優先解決受災群眾住房以及飲水、醫療、教育等重點民生問題,全力恢復災區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積極開發就業崗位,加強就業培訓,提高災區居民收入,持續改善災區群眾生活水平。

順應自然,科學布局發展。堅持踐行“兩山”理論,在重建過程中正確處理好發展和生態保護關系,持續推進災區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提升綠色發展水平。注重安全管控,充分考慮可能面臨的各類地質災害、防洪抗震設防要求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嚴格落實災害防范和避讓要求,優化城鄉、人口、產業布局,全面提升抵御災害綜合防范能力。

系統謀劃,堅持遠近結合。堅持把補短板、強弱項作為災后重建的關鍵,加強技術裝備、基礎設施、人員隊伍等重點領域建設,提升災害監測預警、工程防御、應急處置等能力。把增強防災減災救災綜合服務功能作為災后重建的核心,加強前瞻規劃、科學設計,適度超前考慮,提升水利調蓄、城區防澇、農業農村防災減災等功能。

統籌兼顧,注重協同持續。堅持把災后重建作為統籌其他各項工作的重要抓手,協同推進災后恢復重建、常態化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把災后恢復重建與提升作為當前時期的重大任務,長效化推動管理,通過災后重建帶動項目建設和投資,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為災區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重建目標

用一年時間基本完成影響防洪的水利水毀工程修復、損毀房屋修繕加固和農村居民自建住房原址重建,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和教育、衛生服務保障能力基本恢復到災前水平。用三年時間全面完成災后恢復重建任務,重點河流和水利設施蓄洪排澇能力全面改善,城市重大設施應對風險能力顯著增強,防災減災、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大幅提升,生產生活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全面恢復并超過災前水平,為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長治久安打下堅實基礎。

人民生活水平明顯好轉。災區城鄉居民住房恢復重建全面完成,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穩步提升,就業創業環境持續優化,城鄉居民收入較快恢復至災前水平并持續好轉。

產業支撐能力明顯增強。災區工業和服務業全面恢復,糧食生產能力鞏固提升,生態農業發展壯大,旅游業更加豐富,服務功能更加完善,資源開發利用水平明顯提高,轉型優化升級邁出堅定步伐。

防災減災能力明顯加強。重點河流和流域水利設施防洪泄洪能力進一步增強,城市排水防澇體系逐步健全,城市地下空間、公共服務等應對風險能力顯著增強,嚴重城市內澇現象基本消除。防災減災救災機制不斷完善,城市發展更具韌性,防范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進一步提升。

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災區自然生態系統得到全面修復,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綠色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深入人心,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邁上新臺階。

二、災后恢復重建任務

(一)居民住房

1.農村居民住房

根據《河南省村民住房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方案》(豫建村〔2021〕238號)和《關于做好村民住宅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的補充通知》(豫建村〔2021〕255號),加強對一般損壞修繕加固和村民自建住房的技術指導,積極引導農戶選用《農村住房設計圖冊》建設住房。2022年年底前將農村居民住房建設補助資金全部撥付完畢。

責任單位: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財政局、市應急管理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2.城鎮居民住房

對受災的既有城鎮房屋,區分一般損壞、嚴重損壞、倒塌等不同等級。對一般損壞房屋,在確保結構安全的前提下提出修繕加固方案,組織實施修繕加固工程;對沒有加固價值、受損嚴重的房屋予以拆除,制定安置方案,推進拆遷重建。2022年年底前將城鎮居民住房建設補助資金全部撥付完畢。

責任單位: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應急管理局、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二)基礎設施

1.水利

完成規劃內水毀工程修復重建。健全工作推進機制,加大督導力度,加快推進列入規劃的74個水毀水利工程修復項目建設,2022年5月底前全部完工。

加快推進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加強與賈魯河和雙洎河綜合治理工程項目單位溝通對接,全力配合做好征地拆遷和施工環境保障等工作,為實現年底前基本完成建設任務提供有利條件;加快推進長葛市清潩河會河村至杜莊村段治理工程、長葛市清流河治理工程、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等7個水利發展資金項目建設,2022年年底前全部完工。

責任單位:市水利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2.交通

普通干線公路。推進普通省道水毀路段恢復重建,提升重點路段、構造物及附屬設施抵御災害的能力。抓緊省道320禹州鳩山段災毀恢復重建項目,2022年10月底前完工。

農村公路。加快108個農村公路災毀重建項目建設,保證所有受災鄉鎮、建制村都有一條順暢出口路,2022年10月底前完工。

責任單位:市交通運輸局、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3.市政設施垃圾處理設施。

全面消除垃圾堆體、垃圾壩、場區截洪溝、雨水導排渠、滲濾液調節池、圍墻等設施污染隱患,檢測維修和鞏固修繕受災損壞的垃圾中轉站等設施設備,保障垃圾處理系統安全正常運轉。

燃氣熱力設施。抓好燃氣安全隱患排查、熱力管網建設,構建多氣源、多熱源通道,提高燃氣熱力管網風險預警能力和防災減災能力。

責任單位: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城管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4.城市交通

加快修復市政道路基礎設施。對城市市政道路受損路面、塌陷開展排查檢測,根據檢測結果制定修復方案,做好加固提升,提高道路抗澇能力。

責任單位: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5.城市內澇治理

排水防澇設施。組織力量對城區排水防澇設施進行全面排查。針對存在的積水點問題、部分城市河道排水不暢、泵站泵水能力不足等問題,以完善汛情監測、加強應急搶險保障、提升城市整體排水防澇能力為目的,實施排水防澇工程建設。增敷受損雨污水管網,提升鄢陵縣人民路、文明路、花都大道管網排水能力,2024年年底前完工。

排澇通道暢通。消除城市排水管網空白區,深入開展老城區雨污分流改造,新敷設排水管網全面實現雨污分流,打通城市斷頭路、增加排水通道,完善雨水管網和泵站,構建“源頭減排、管網排放、蓄排并舉、超標應急”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2022年年底前確保受災損毀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全面恢復災前水平。

雨水源頭減排。落實海綿城市“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綜合運用人工濕地、下凹式綠地、下沉式廣場、植草溝、可滲透路面、透水性廣場和停車場等措施,全面提高雨水源頭減排能力。

責任單位:市水利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三)公共服務設施

1.防止因災返貧

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對于有返貧致貧風險的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以及因病因災意外事故等剛性支出較大或收入大幅縮減的嚴重困難戶,開展全面監測,并采取針對性幫扶措施,堅決守住“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底線。大力推廣以工代賑等方式,合理確定勞務報酬指導標準,優先安置符合條件的受災脫貧人口和返貧監測對象。

責任單位:市鄉村振興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水利局、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教育局、市衛生健康委、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農業農村局、市醫保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2.就業和社會保障

通過加大勞務輸出力度、支持自主創業、統籌用好公益性崗位等方式拓寬災區群眾就業渠道。經應急管理部門應急期救助和過渡期救助后,受災群眾基本生活仍存在較大困難的,要按照“先行救助”有關政策規定,直接實施臨時救助,幫助其盡快渡過難關。對符合低保等救助條件的,要按照規定納入相應救助范圍,保障其基本生活。

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民政局、市殘聯、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3.教育

對災區各級各類學校受損設施修繕加固,全面消除安全隱患,恢復正常教學秩序。

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4.醫療衛生

加快受損醫療衛生機構房屋設施修繕重建,維修更新設備儀器,補齊設施設備缺口,恢復正常診療服務。提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能力。升級改造醫療衛生機構地下空間、電力設施等,增設防災減災設施。恢復重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現每個受災鄉鎮和行政村建有1所標準化鄉鎮衛生院、1個標準化村衛生室。大力推進長葛市和鄢陵縣11家受災鄉鎮衛生院和144個受災村衛生室恢復重建,2022年年底前全部完工。

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5.文化

恢復災區鄉村公共文化設施,有效保障群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需求。修繕重建長葛市4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8個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鄢陵縣5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和107個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恢復項目,2022年年底前完工。

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市體育局、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6.文物保護

科學評估受災文物情況,緊急修復加固文物及保護設施,消除災后文物險情,及時保護受損文物。實施三佛寺大殿、藏經閣維修保護工程和泰山廟大殿安防工程,2022年10月底前完工,推動具備開放條件的文物保護單位恢復開放。

責任單位: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7.社會治理

恢復災區商業、養老、醫療、文化等基層社會保障設施和黨群服務中心等社會管理設施,整合各類社會保障服務資源,健全便民服務體系和運行機制?;謴褪軗p的政法基礎設施。建立健全應急心理服務體系,深入開展服務類社會救助,組織社會力量通過捐款捐物、志愿服務、到村到戶幫扶、開展心理支持和心理危機干預等形式,關心幫助孤兒、孤老、孤殘、留守兒童和老人等弱勢群體,進行自我心理調適。

責任單位:市民政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市殘聯、市婦聯、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四)產業恢復

1.農業

鞏固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核實高標準農田自然損毀情況,優先支持災區高標準農田建設,恢復受損田間道路和灌排、配電等設施。加強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穩步提高災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巨r田面積和糧食產能穩定。24.8萬畝Ⅲ類水毀高標準農田項目2022年6月底前完成驗收;25.2萬畝Ⅱ類水毀高標準農田項目2022年6月底前完工;1.35萬畝I類水毀高標準農田項目2022年年底前主體工程大頭落地;1萬畝非高標準農田項目2022年年底前全面完成主體工程。

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財政局、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2.工業

深入實施“萬人助企聯鄉幫村”活動,落實減稅降費等紓困惠企政策,推動災區企業盡快復產達產。開展化工園區、重點化工企業安全風險排查,加強重大危險源在線安全管控,及時消除安全隱患。

責任單位:市“萬人助企聯鄉幫村”活動辦、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應急管理局、市稅務局、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3.服務業

物流業。按照我市物流業發展布局,對損毀倉儲設施、多式聯運裝備實施重建,全面恢復分撥中心、配送網點、智能快件箱等城市物流設施服務功能,修復完善災區農村物流設施網絡。支持重點物流企業(園區)完善應急倉儲、快速中轉等功能設施,常態化開展應急演練,全面提升應急防災減災能力。充分利用現有物流通道資源和樞紐網絡,整合存量應急物資儲備設施,建設一批平時服務、急時應急的物流基地和應急物資運輸中轉站。

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交通運輸局、市商務局、市應急管理局、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商貿業?;謴娃r副產品批發市場、商業綜合體、大型商超、社區商圈等商業服務網點正常生產經營。加強地下商場設施防災避難能力建設,提升應急疏散效率。

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市場監管局、市應急管理局、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旅游業。加快推進全市受災A級旅游景區恢復重建,完善監測預警、緊急搜救、醫療救助等旅游安全應急救援設施,提高旅游服務水平,為我市文旅文創融合發展戰略和文化強市建設作出積極貢獻。推動鄢陵建業綠色基地景區災后重建基礎設施項目(4A級景區)、鄢陵縣唐韻生態旅游區災后重建基礎設施項目(4A級景區)、鄢陵縣五彩大地休閑旅游區災后重建基礎設施項目(4A級景區)、長葛市鑫亮源度假村災后恢復重建項目(3A級景區)項目建設,2023年年底前完工。

責任單位: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市應急管理局、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五)生態環境

1.生態修復

受損林地恢復。采取林木清障、清溝排澇、補植補造、設施重建等措施,加快恢復重建重點林區和樹木園內受損林地。推進鄢陵縣國儲林、面上造林、水毀林地恢復造林項目建設,2022年6月底前完工。抓緊修復鄢陵縣苗圃場,2022年年底前完工。密切關注洪澇后苗木易生危害,防止二次伏倒和病蟲害,提高苗木成活率,恢復原有生態系統功能。

濕地公園恢復。推進濕地公園等自然保護地災后恢復重建,加快長葛市雙洎河國家濕地公園重建進度,修復受損道路和通訊線路,恢復科普宣教和濕地保護修復等功能,2022年年底前完工。

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水利局、市農業農村局、鄢陵縣政府、長葛市政府。

2.環境治理

地質災害防范治理。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建設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開展地質災害風險調查,完善監測預警預報體系,建設全市統一的智能化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提高極端氣象條件下預警預報的精準性和時效性。實施地質災害綜合治理項目,提升防治能力、逐步推進地質災害高風險區域居民點搬遷。

水環境保護。加強許昌各地飲用水水源地、南水北調中線干渠沿線及環境風險排查,開展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加強農村集中供水工程凈化、消毒、檢測設備配建,保障飲用水安全。

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將災后重建與鄉村建設行動充分銜接,高質量完成災區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引導災區村莊開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深入開展村莊清潔和鄉村綠化美化行動,因地制宜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加快損毀存戶廁所修復重建,建立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修復建設農村集中式生活污水處理設施3套。

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利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南水北調工程運行保障中心、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城管局、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3.綠色重建

堅持災后重建與低碳發展相結合,促進能源結構、產業結構與生活方式低碳化。按照能耗雙控要求,嚴格控制“兩高”項目盲目建設,有序實施高能耗高排放產業產能減量置換和非電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深入實施綠色制造工程,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服務業綠色轉型,發展壯大高效耦合的綠色低碳產業集群。重建中積極推廣綠色建筑,加快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商場等建設,大力推行綠色出行,積極發展綠色消費。

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商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六)防災減災

1.健全災害預警體系

健全完善應急預案體系。建立健全覆蓋全災種、全行業、全過程的應急預案體系,按照一市一案、一縣(市、區)一案、一鄉鎮(街道)一案、一村(社區)一案,一河流一案、一水庫一案的要求,加強預案編制修訂工作,形成全市防汛應急預案體系。加強防汛應急預案宣傳和演練,確?!翱吹枚?、記得住、學得會、用得上”。定期開展防汛預案培訓演練,提升各級各部門各單位預案響應執行能力。

健全災害應急響應機制。加強會商研判,對重大災害預警信息發布強制性響應措施,各媒體平臺建立突發事件預警播發制度,緊急狀態下第一時間播發預警信號,按規定及時采取“三?!?停止集會、停課、停業)和關閉地下空間、橋涵、隧道等安全避險強制措施。利用各類政務信息發布平臺,融合廣播、電視、戶外顯示終端、鄉村(社區)大喇叭、手機短信等,及時傳達應急指令。

全面提升監測預警能力。以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為契機,融合水文、地質、地震、自然資源等相關監測資源和基礎數據,建設自然災害監測分析“一張圖”。加強安全生產監測,接入危險化學品、礦山、煤礦等企業預警數據及監控視頻,結合相關安全生產監測預警系統生成的風險預警數據、預警原因、風險態勢變化等信息,及時向縣(市、區)應急管理部門、相關企業進行預警。

開展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摸清全市災害風險隱患底數,建立自然災害信息基礎數據庫;開展地震災害致災調查與評估,完善地震構造圖資料;開展干旱災害致災調查、洪水災害隱患調查和森林草原火災重點隱患調查與評估;進行災害評估與區劃,編制自然災害綜合防治區劃圖,建成市縣兩級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數據庫,有針對性的開展科學防治。

責任單位:市應急管理局、市發展改革委、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水利局、市自然資源局和規劃局、市商務局、市衛生健康委、市防震減災中心、市氣象局、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2.提升應急救援能力

構建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全面開展防汛和救災物資儲備現狀調查,摸清底數。立足于應對“7·20”等極端暴雨洪水,科學評估所需搶險物料、救生器材、排澇設備、救援裝備、救災物資等,統籌現有資源,建立市、縣、鄉三級應急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加強各級應急物資儲備倉庫建設,確保保障物資有存放地點、有人管理、有人維護、有調運預案。對現有已建或老舊救災物資儲備庫由物資庫主管部門負責進行維修、改擴建,按照相應儲備庫建設標準,突出配套設施和相關設備的資金投入力度,全面提高基層救災物資儲備庫整體儲備能力水平。各級各部門利用應急物資物流管理系統,對出入庫、儲存、調撥等多個業務管理環節進行整合,全面實現對應急物資的信息化管理。

完善應急物資投運機制。根據防災減災需要,各級減災委員會辦公室在災區視情設立臨時應急物資調配中心,負責應急物資的統一接收、調配發放和捐贈等工作。加強與公安、交通等部門合作,實現高鐵、高速公路快速輸送和應急救援車輛公路免費快速通行,保障應急救援隊伍、裝備、物資快速抵達災區。

加強應急避難場所管理。依托于全國應急避難場所綜合信息管理服務系統,開展全市應急避難場所現狀摸底調研,實現對全市應急避難場所數字化管理。對現有的應急避難場所進行查漏補缺,按照相關建設標準,完善基礎設施,配備必須的應急設施,儲備必要的帳篷、折疊床等生活物資。

責任單位:市應急管理局、市公安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水利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衛生健康委、市防震減災中心、市氣象局、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3.健全應急組織體系

提升應急指揮調度能力。建立健全政府、行業部門、專家團隊等多方參與的應急會商機制,依托各級應急指揮機構組建綜合研判專班,加強信息收集和情況分析,定期開展自然災害風險、安全生產形勢綜合分析研判,為防災減災、指揮調度、救援處置等提供專業支撐。建設“空、天、地”(窄帶無線、衛星通信、地面光纖)三位一體的應急指揮系統,完善應急指揮“一張網”“一張圖”,完善應急指揮場所功能,建成可視化雙向互動指揮調度系統。

構建應急救援協同機制。堅持“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相互協同、屬地為主”原則,明確各級政府的主體責任,加強各級減災委員會的統籌協調職能,強化成員單位之間的協調聯動,健全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機制。完善軍地協同聯動、救援力量調配、物資儲運調配、生活保障安排等應急聯動機制。建立主要泄洪河道流域上下游應急聯動支援機制,提高區域協同作戰能力,實現就近、快速、高效救援。

強化基層應急能力。全市鄉鎮(街道)要按照“六有”(有班子、有機制、有預案、有隊伍、有物資、有培訓演練)標準,建立完善鄉級“一辦一隊一庫一平臺”(應急辦公室、應急救援隊、物資儲備庫、應急調度平臺)、村級“一站兩員一隊”(安全勸導站,安全勸導員、災害信息員、兼職應急救援隊)機制。健全災害信息員分級培訓機制,強化災害信息員日常管理,提高災情信息報送全面性、及時性、準確性和規范性,建立“反應靈敏、全面準確”的災情統計報送管理體系,不斷提升基層災情管理能力和水平。

責任單位:市應急管理局、市發展改革委、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通信發展管理辦公室、市防震減災中心、市氣象局、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三、支持政策

(一)財政政策

積極創新籌資方式,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多渠道籌措災后恢復重建資金,加強與國家、省匯報銜接,爭取災后恢復重建資金、中央預算內資金、專項債券資金支持。優化市縣財政支出結構,多方籌集、整合各類資金,堅持“政府過緊日子”,大力壓縮一般性支出,根據項目輕重緩急,統籌做好中央財政資金及其他各類資金的安排使用。

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二)金融政策

強化銀行保險機構對符合條件的重建項目提供貸款和融資支持,企業和個人申請創業擔保貸款的,開放“綠色通道”,簡化辦理流程,提高對災區企業和群眾的金融服務水平。依托中小微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臺和“信用河南”網站,做好防汛救災“信易貸”重點企業白名單推薦工作,為中小微企業融資提質增信做好保障。對受災嚴重地區企業提供精準貸款,通過延期還本付息、展期、續貸等方式,對符合政策的貸款“應延盡延、應貸快貸”,對發展前景較好但暫時受困的小微企業和農戶,不盲目抽貸、斷貸和壓貸。指導督促保險機構做好承保理賠工作,做到應賠盡賠。支持保險機構發展特色農產品保險,為受災群眾穩定增收提供保障。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公司投融資主體作用,鼓勵銀行保險機構加大對受災基礎設施重建支持力度。

責任單位:市金融工作局、許昌銀保監分局、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三)土地政策

建立市災后重建項目庫,優先保障重建項目用地指標。建立用地審批快速通道,根據受災地區各類用地的特殊需求,創新工作方式,簡化報批材料,優化報批程序。搶險救災等急需使用土地的,按有關規定依法辦理。

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災后恢復重建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研究重大事項,協調解決跨區域、跨領域重大復雜問題,督促推動各項工作。受災縣(市、區)政府(管委會)是恢復重建執行和落實主體,要建立健全領導有力、分工明確、協調配合的災后重建和恢復生產工作機制,抓緊研究制定本地區災后重建的實施方案,進一步細化目標,合理安排時序、把握節奏,扎實開展災后重建和恢復生產各項工作。

責任單位:市災后重建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二)完善實施機制

本方案是開展災后重建的依據,許昌市各級政府(管委會)在災后重建中都要自覺遵守并執行本方案,切實維護方案嚴肅性。各縣(市、區)政府結合實際制定本地工作方案。市直有關部門要切實履職盡責,制定出臺各領域恢復重建專項實施方案,健全政策體系,施行清單化管理,形成上下協調、密切聯動的強大合力。每項災后恢復重建任務責任分工上,各責任單位均有對應工作任務,不分牽頭單位和配合單位。滾動建立災后恢復重建項目建設臺賬,其中恢復重建類任務必須在3年重建期完成,防災減災能力提升相關的工程項目要按照國家現有投資渠道,通過與相應領域“十四五”及中長期規劃銜接,在“十四五”期間及以后有序實施。災后恢復重建項目統一納入項目庫管理,入庫前需通過地方財政承受能力評估,未通過評估的項目不得入庫或安排預算。項目庫要動態更新,及時調度,有力有序推動災后恢復重建項目實施,確保方案落地落實。及時宣傳災后重建政策措施,深入挖掘災后重建和恢復生產工作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依法打擊對災情的造謠、傳謠等行為。

責任單位:市災后恢復重建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三)強化監督檢查

強化恢復重建目標管理,嚴把工程質量關、資金使用關、廉潔安全關。對災后重建資金、重要物資和項目建設各個環節實現全流程監督,確保資金、物資合規使用。對災后重建資金和重要物資的使用,實行全過程跟蹤審計,定期公布審計結果。認真履行項目管理程序,嚴格執行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標投標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監理制和竣工驗收制。堅持安全第一、質量第一的原則,實行災后重建工程質量終身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災后重建資金、項目和物資檔案登記制度,及時公布災后重建資金安排、物資使用、項目進展情況,自覺接受社會監督,確保陽光重建、廉潔重建。

責任單位:市紀委監委、市委組織部、市審計局、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果县| 宁南县| 邳州市| 蒲城县| 慈溪市| 宽城| 平顶山市| 垦利县| 信阳市| 勐海县| 澳门| 海盐县| 昂仁县| 天祝| 文登市| 科尔| 库伦旗| 龙江县| 神农架林区| 赤水市| 光山县| 潍坊市| 桓台县| 扎兰屯市| 保山市| 凤翔县| 高阳县| 东宁县| 遵化市| 玉门市| 灌阳县| 革吉县| 忻州市| 栾城县| 锦屏县| 佳木斯市| 米易县| 梅河口市| 山阴县| 巴东县| 射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