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實守信是人類千百年傳承下來的優良道德品質。誠信既是個人道德的基石,又是社會正常運行不可或缺的條件。誠信缺失的個人將失去他人的認可,誠信缺失的社會將失去人與人之間正常關系的支撐。發展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須加強公民的誠信品質。
誠信的內涵
誠信就其內涵而言,包括誠和信兩方面;這兩方面既有所區別,又可以互訓使用。
“誠”的內容又包括兩方面:一是真實,二為誠懇。真實的意思是不有意歪曲客觀事物的本來面貌。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本來就包含著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客觀事物給人的聲、光、熱等刺激,二是主體對這些刺激的加工和整理。由于主體對客觀事物進行了加工整理,而作為此整理基礎的人的實踐又受到歷史條件等的制約,人的主觀認識與客觀之間有所差距,是難以避免的。但真實要求忠于自己現階段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而不因為什么原因,特別是因為自己的利益而去有意的歪曲它。誠懇的意思是不有意歪曲自己主觀意圖的本來面貌。人對自己的主觀意圖,一般有著準確的把握,但直接表達這些主觀意圖,可能要付出代價。但誠懇要求忠于自己,而不是由于畏懼代價而去歪曲自己。真實與誠懇結合起來,就構成了“誠”的基本內容。
“信”字由人字旁加一個言字組成,指的是人說話要算數,對自己的承諾負責,要言而有復,諾而有行。在古代,信一開始指的是在祭祀時人對神靈所說的話;由于古人認為神靈支配著自然并統治著自己,因此這些祭祀的話對他們來說具有非同小可的意義,必須要遵守。后來,這種意義擴展開來,不再是對神說的話要算數,而是所有的話都要算數了,言必信,行必果。
誠與信有所區別:誠講的是不能歪曲主觀和客觀的實際狀況,更強調靜態的真實;信講的是不能違背自己的諾言,更強調動態的堅守。更深一層的,誠是一種內在的德性與修為,而信則是一種外在的確認與表達。但二者之間的聯系又是一目了然的:靜態的真實是動態堅守的基礎,動態堅守也是靜態真實的結果;內在的德性與修為會通過外在的言行加以確認,而外在的言行沒有內在的涵養作為基礎那也是難以持久的。正基于此,誠信經常互訓連用:一方面,用誠來解釋信,用信來解釋誠,“誠,信也,從言從聲”,“信,誠也,從人從言”;另一方面,誠信結合在一起,表示誠實無欺、恪守信用之義。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誠信的內涵是有條件的,而不是絕對的;它需要由更高、更重要的價值來引領和統率。當誠信的要求與更高、更重要的價值相沖突時,誠信需要服從那些更高、更重要的價值。例如當誠信與愛國相沖突時,誠信就應該服從愛國。如果侵略者向公民索要事關民族利益的機密時,如果公民在這種情境中講求誠信,那無疑是非常愚蠢的,因為這樣的誠信會傷害國家利益。如果這時能夠隱瞞或者騙過敵人,那就非常機智了;如果不能夠隱瞞,則大義凜然地拒絕敵人,乃至舍身成仁,那就更是民族英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