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效應對本輪強降雨,我市聚焦地質災害防范關鍵環節,以“防風險、保安全、護民生”為核心,全面落實各項防控舉措,堅決守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一是織密排查“防護網”,實現隱患早發現。嚴格執行“雨前排查、雨中核查、雨后復查”工作機制,在對已登記地質災害隱患點開展拉網式排查的基礎上,重點加大景區游覽路線、礦山開采區域、國省干線公路沿線及村莊集中居住區等關鍵區域的巡查頻次,通過“人工巡查+無人機航拍”結合方式,確保隱患點動態變化實時掌握,做到險情早識別、早報告、早處置。二是暢通預警“信息鏈”,推動防范早落地。依托智能化地質災害防治系統,實時監測降雨量、土壤含水率及山體位移等關鍵數據,一旦觸發預警閾值,立即通過電話、短信、微信群等渠道,將預警信息精準推送至鄉鎮防災責任人、村(社區)群測群防員及受威脅群眾,同步明確避險路線、安置點位等關鍵信息,指導群眾提前做好物資準備、人員轉移等應急防范措施,最大限度減少災害風險。三是嚴守值守“責任崗”,確保響應早啟動。全面落實24小時領導帶班和應急值守制度,市、鄉、村三級應急力量保持24小時通訊暢通;應急救援分隊提前檢修搶險設備、備足防汛物資,全員處于待命狀態;群測群防員全部在崗在位,加密隱患點巡查頻次,確保一旦發生險情,能夠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響應,迅速開展搶險救援工作,堅決守牢地質災害防范“第一道防線”。四是緊盯轉移“生命線”,堅守安全“金標準”。嚴格按照“主動避讓、提前避讓、預防避讓”和“危險區群眾緊急撤離、受威脅群眾緊急撤離、可能受影響群眾緊急撤離”要求,提前制定完善人員避險轉移方案,由屬地政府牽頭,組織工作人員逐戶摸排受威脅群眾情況,通過“上門勸導+專車接送”方式,確保應轉群眾“早轉移、全轉移”;同時在轉移區域設置警戒標識,安排專人值守,嚴禁群眾在風險解除前擅自回流,堅決守住“不發生人員傷亡”的核心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