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至29日,2022年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會暨第七屆中國非遺博覽會在山東省濟南市盛大開幕。本屆博覽會為期5天,由文化和旅游部、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以“連接現代生活 綻放迷人光彩”為主題,全面展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非遺保護成果,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鈞瓷燒制技藝參加本次博覽會,在“欣欣向榮”大運河沿線非遺展板塊進行展示。國家級傳承人楊志,河南省級傳承人李勝強參展,為游客展示鈞瓷產品,講解鈞瓷成器背后的燒制技藝。
鈞瓷,產于河南省禹州市,其名源自于我國夏朝建都時在禹州建立的鈞臺,因鈞臺而得名。鈞瓷創燒于唐代,昌盛于宋朝。在宋徽宗時被皇家定為御用珍品,嚴禁流入民間,故保存下來的完器不多,使得傳世宋鈞極為稀少,身價極高。鈞瓷之所以名貴,除了其藝術特色和工藝成就外,主要是燒造困難,得之不易,從選料到燒成共需七十二道工序 ,故有“黃金有價鈞無價” 的說法。
鈞瓷燒制技藝是以當地獨有的瓷土等為坯料,以多樣礦物質成分為釉料,通過配料、成型、上釉,并在土質雙火膛窯爐中經1300℃燒制,使成品具有“窯變”獨特藝術效果的傳統手工藝。其核心工藝“窯變”,窯爐燒制時,實現對爐溫變化氣氛的控制,使瓷釉產生物理、化學變化后,瓷器釉面呈現出色彩絢麗、耐人尋味的神奇品相。由于窯變與諸多因素相關,非人為所能掌控,因此鈞瓷的釉色具有不可復制性。“窯變”使鈞瓷具有了區別于中國乃至世界所有單一色釉瓷的獨特性,顯示了鈞瓷藝人的智慧和創造力。“家有萬貫,不如有鈞瓷一片”的習語,生動地見證著中國社會各階層對鈞瓷的珍視程度。
2008年6月,《鈞瓷燒制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確立了省級和國家級傳承人,并支持和幫助了傳承。建立了研究機構和各種形式的展覽館,定期召開燒制技藝研討會,出版了相關論著100余部。政府和有關團體建立了保護機構,健全了保護機制,制定了該技藝的管理辦法和相關法規,對宋代雙乳狀窯爐遺址進行了重點保護。每年舉辦鈞瓷文化節,并利用多種媒體經常性宣傳燒制技藝,擴大其影響,增強民眾對這一寶貴遺產的認知度,使中華民族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傳承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