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轄市、省直管縣(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門:
省教育廳制定的《河南省教育脫貧專項方案》、省交通運輸廳制定的《河南省交通運輸脫貧專項方案》、省衛生計生委制定的《河南省醫療衛生脫貧專項方案》、省水利廳制定的《河南省水利脫貧專項方案》、省電力公司制定的《河南省電網脫貧專項方案》已經省政府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6年6月24日
河南省教育脫貧專項方案
(省教育廳 2016年6月17日)
為貫徹落實《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施意見》(豫發〔2016〕5號)精神,充分發揮教育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的基礎性、保障性作用,制定本專項方案。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脫貧攻堅的重要戰略思想,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全面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要求,實施教育扶貧全覆蓋行動,解決貧困家庭學生因貧失學和因學致貧問題,阻斷家庭貧困代際傳遞。加大教育投入,改善辦學條件,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提升貧困地區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強民、技能富民、就業安民,為確保全省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貢獻力量。
二、基本原則
——全面覆蓋。普惠到面,教育資源進一步向貧困地區傾斜,政策、項目覆蓋全省53個貧困縣;特惠到人,學生資助政策全面覆蓋每一個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
——聚焦精準。準確把握各貧困縣脫貧時間節點要求、不同層次教育對象需求,增強政策措施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統籌兼顧。整合用好現有政策措施,充分考慮適度、可能的原則,設計安排新增的政策、項目,同時考慮新老政策的銜接。
——標本兼治。既解決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又注重提高貧困地區教育水平,發揮教育扶貧的“造血”功能,幫助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完成學業、接受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培訓,帶動提升貧困地區人口素質。
三、主要目標
——從2016年秋季學期起,教育保障和資助政策覆蓋所有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保證其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輟學。
——到2017年,貧困地區鄉村教師隊伍補充機制得到完善,生活待遇得到提高,教師職業能力得到提升。
——到2019年,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勞動力都能免費接受職業技能培訓,“兩后生”(初、高中畢業后未能繼續升學的學生)繼續教育機制得到完善。
——到2020年,貧困地區教育整體發展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學前三年毛入園率、義務教育凈入學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基本達到全省平均水平。
四、政策措施
(一)建立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接受教育保障和資助制度。從2016年秋季學期開始,實施全面覆蓋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保障和資助政策,確保不讓一個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因貧失學。
1.學前教育。按照年生均600元標準補助建檔立卡貧困家庭3—6歲兒童學前教育保教費,并按照年生均400元的標準發放生活補助費。
2.義務教育。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在免除學雜費、教科書費基礎上,按照年生均小學生1000元、初中生1250元標準對寄宿生發放生活補助費。將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范圍擴大到全省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義務教育階段學生。
3.普通高中教育。免除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普通高中學費、住宿費,并按照每生每年2000元的標準發放國家助學金。
4.中等職業教育。免除中等職業學校全日制正式學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學費,并按照每生每年2000元的標準發放國家助學金、每生每年2000元的標準發放“雨露計劃”扶貧助學補助。
5.高等教育。對在本省就讀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普通本科學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分別按照每生每年4000元、6000元、12000元標準發放國家助學金。專科學生按照每生每年4000元標準發放國家助學金,并按照每生每年2000元的標準發放“雨露計劃”扶貧助學補助。從高校事業收入中提取的學生資助經費,優先用于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對完成學業仍有經濟困難的學生,各高校通過安排勤工助學崗位、發放特殊困難補貼等措施解決。對考入省外高校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優先發放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鼓勵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勤奮學習,爭取獲得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
(二)改善貧困地區學校辦學條件。2016—2020年共投入資金245.56億元,其中中央投資153.68億元,省級投資46.39億元,市縣投資45.49億元,支持53個貧困縣改善辦學條件。
1.幼兒園建設。2016—2019年投入資金42.54億元,包括中央投資16.58億元、省級投資2億元、市縣投資23.96億元,新建、改擴建幼兒園4000所,支持貧困地區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二期和三期)。2016年投入資金10.49億元,包括中央投資4.14億元、省級投資0.5億元、市縣投資5.85億元,完成新建、改擴建幼兒園1000所,有效擴充貧困縣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
2.義務教育學校建設。2016—2020年投入資金171.49億元,其中中央投資109.03億元、省級投資42.19億元、市縣投資20.27億元,加快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重點支持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改善辦學條件。主要實施以下4類建設項目:
(1)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2016—2018年投入資金59.91億元、其中中央投資43.74億元、省級投資9.17億元、市縣投資7億元,新增校舍面積418.7萬平方米。2016年投入資金23.82億元,其中中央投資17.94億元、省級投資3.05億元、市縣投資2.83億元,新增校舍面積172.53萬平方米,完成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項目5104個,改善貧困地區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
(2)實施義務教育學校建設工程。2016—2020年投入資金33億元,其中中央投資26億元,省級投資5億元,市縣投資2億元。2016年投入資金4.01億元,包括中央投資3.17億元、市縣投資0.84億元,新增校舍面積23.35萬平方米和運動場地18.37萬平方米,完成農村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改造項目123個。
(3)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到2019年貧困地區每個鄉鎮建成1—2所寄宿制學校。所需資金統籌整合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義務教育學校建設工程項目等資金。省財政對資金投入大、建設速度快、社會滿意度高的市縣予以獎補。
(4)完善農村義務教育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長效機制。2016—2020年投入資金78.58億元,其中中央投資39.29億元、省級投資28.02億元、縣市投資11.27億元,在貧困地區完成農村中小學785.84萬平方米校舍的維修改造和抗震加固任務。2016年投入資金15.72億元,其中中央投資7.86億元、省級投資5.61億元、市縣投資2.25億元,完成貧困地區農村中小學157.17萬平方米校舍的維修改造和抗震加固任務。
3.普通高中建設。2016—2020年投入資金30.91億元,其中中央投資27.65億元、省級投資2億元、市縣投資1.26億元,重點幫助貧困地區普通高中改造教學和學生生活設施、體育運動場地、儀器設備和圖書等基礎資源,提升貧困地區普通高中培養能力。主要實施以下2類建設項目:
(1)普通高中改造項目。2016—2020年投入資金19.91億元、其中中央投資19.65億元、市縣投資0.26億元,實施貧困地區普通高中改造項目490個,覆蓋范圍由26個片區縣逐步擴大到53個貧困縣。2016年投入資金3.98億元,其中中央投資3.93億元、市縣投資0.05億元,完成貧困地區普通高中改擴建項目98個。
(2)教育基礎薄弱縣普通高中建設項目。2016—2020年投入資金11億元,其中中央投資8億元、省級投資2億元、市縣投資1億元,改擴建貧困地區普通高中教學和生活設施。2016年投入資金1.93億元,其中中央投資1.5億元、市縣投資0.43億元,新增教學類設施7.28萬平方米、生活類設施3.07萬平方米,完成貧困地區普通高中改擴建項目10個。
4.特殊教育學校建設。2016—2020年投入資金6200萬元,其中中央投資4200萬元、省級投資2000萬元,支持貧困地區實施特殊教育提升計劃,重點建設100個左右特殊教育資源教室(中心),支持53所特殊教育學校配備教學儀器設備設施,為3000名左右義務教育階段重度殘疾兒童少年連續5年提供送教上門服務。2016年投入資金1240萬元,其中中央投資740萬元、省級投資500萬元,用于提高貧困地區特殊教育保障水平。
5.推進貧困地區教育信息化。加快實施貧困地區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工程,提高貧困地區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三)實施貧困地區鄉村教師支持計劃。
1.完善貧困地區教師補充機制。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每年為貧困地區招聘特崗教師不少于8000名,鼓勵符合條件的當地學生報考特崗教師,同等條件下優先聘用,到2019年,縣域內本土特崗教師比例不低于特崗教師存量的三分之二。實施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每年安排200名農村教育碩士到貧困縣農村學校任教。加大小學教育全科教師定向免費培養力度,從2016年起,每年為貧困地區定向免費培養全科教師600名,并實行“縣來縣去”的定向培養政策。實施邊遠貧困地區和革命老區人才支持計劃教師專項計劃,每年選派2500—3000名教師開展對口交流支教,鼓勵支持貧困地區城鎮學校優秀校長、教師,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競聘、學區一體化管理、學校聯盟、對口支援、鄉鎮中心學校教師走教等方式,到鄉村學校交流輪崗支教。加大“國培計劃”對貧困縣的支持力度,每年培訓貧困地區鄉村教師10萬人次。
2.提高鄉村教師生活待遇。全面落實貧困地區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確保鄉村教師待遇平均水平不低于縣域內城區教師待遇平均水平。各地要依法依規落實鄉村教師工資待遇政策,按規定為鄉村教師繳納住房公積金和各項社會保險費,將符合條件的鄉村教師住房納入當地住房保障范圍。解決鄉村教師重大疾病救助工作。
3.實施貧困地區鄉村教師周轉宿舍建設工程。2016—2020年投入資金19億元,其中中央投資15億元、省級投資2.2億元、市縣投資1.8億元,重點在貧困地區建設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周轉宿舍3萬套。2016年投入資金2.79億元,其中中央投資2.18億元、市縣投資0.61億元,建設教師周轉周轉宿舍4768套,建筑面積16.69萬平方米。
(四)積極為貧困地區和貧困家庭脫貧致富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持。
1.辦好貧困地區職業學校。加強貧困地區中等職業學校建設,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劃專項資金重點向貧困地區傾斜,支持貧困縣中等職業學校加強專業、實訓基地、“雙師”素質教師隊伍和信息化建設,安排專項資金,為貧困縣中等職業學校培訓教師2000人次。
2.組織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畢業生接受中等職業教育。貧困縣教育部門會同扶貧部門,組織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畢業生免費進入中等職業學校學習,幫助他們完成高中階段學業,掌握脫貧致富技能。
3.開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技術技能培訓。安排資金3250萬元,在貧困縣各遴選一所中等職業學校,開設“精準脫貧技能培訓班”,為1.5萬人次當地貧困群眾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勞動力脫貧致富進行技術技能培訓。搭建“兩后生”繼續教育平臺,充分發揮開放大學、職業院校、成人高校等遠程教育資源作用,實施遠程教育扶貧培訓項目,利用廣播電視大學在貧困縣的教學點,突出面向現代農業、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農村服務業、“互聯網+”等重點發展領域的職業技術、農業實用技術的人才培養。
4.提高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上重點大學的比例。實施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農村學生招生高校專項計劃、省屬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專項計劃,提高貧困地區農村學生進入重點高校學習的比例。
5.做好貧困地區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安排省內有關高校為貧困地區縣鄉醫療衛生機構培養一批醫學類本專科層次人才。
6.組織動員省屬高校參與脫貧攻堅。發揮高校在人才、科技、咨詢等方面的優勢,支持有條件的高校在貧困地區建立科研試驗站或工作室,開展技術咨詢服務。鼓勵高校選派科技扶貧團、科技指導員、科技顧問到貧困縣幫助工作。各高校要根據貧困家庭畢業生的特點,積極進行針對性的就業幫扶指導,堅持“一人一策”,提高其就業創業的成功率。
五、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明確工作責任。各級教育部門成立教育脫貧攻堅工作領導小組,制定本地、本單位教育脫貧攻堅工作專項方案,落實工作責任,做到分工明確、責任清晰、任務到人、考核到位。
(二)建立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信息庫,確保資助對象精準。統一管理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全部學生信息,及時更新;根據其所在學段,分別納入相應教育部門和學校責任范圍,增強教育保障與救助工作的主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嚴格督導檢查,確保工作落實。把教育脫貧攻堅推進情況作為教育督導重要內容,以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就學狀況、資助狀況和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為重點,對各地教育部門和學校教育扶貧工作進展及成效進行督導評估。采取跟蹤督查、隨機抽查、定點檢查等形式,深入貧困縣、幫扶學校、建檔立卡貧困家庭檢查教育脫貧工作落實情況,對落實不力的要堅決問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