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禹州市淺井鎮扒村,邊繼偉是一位聲名遠揚的扒村瓷非遺傳承人。他用一把碎玻璃當配方,燒出了具有金屬光澤的黃色窯變瓷器,用一段小故事,把扒村瓷的工匠精神講得活靈活現,以不斷創新的精神,讓昔日民窯產品“窯變”為“瓷上水墨”的藝術瑰寶。
扒村瓷的故事,要從一千多年前講起。唐代中后期,那時叫做東張鎮的扒村就開始燒制瓷器。到了宋金時期,這里已成為遠近聞名到處冒煙的“瓷都”。扒村瓷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白地黑花”,就像在瓷器上作水墨畫,以瓷坯為紙,用黑彩當墨,畫出的紋樣既有煙火氣,又有藝術范兒。被人形容為“凝結著中國畫的意境,燒出了中國書法的韻味”,連中國古陶瓷學會的耿寶昌老先生都贊不絕口。
邊繼偉從小在扒村長大,耳濡目染間,心里種下了恢復扒村瓷的種子。年輕時,他去禹州一家知名鈞瓷窯打工,用心地他跟著師傅學到了一手鈞瓷的好手藝。2021年,他回到扒村,在窯址上建起了自己的窯口——東張窯。他給自己定了個目標:把扒村瓷和鈞瓷的優點結合起來,燒出既有傳統韻味又符合現代審美的作品。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沒少下功夫。窯爐升溫的曲線、進風的大小、燒制的氣氛,每一個細節他都反復調整。最奇妙的是,他把繪畫藝術搬到了瓷器上,把平面的圖案變成了浮雕,再用鈞釉一燒,兩種瓷風完美融合,靈動又新奇。
邊繼偉在成功恢復扒村瓷燒制的同時,更專注于藝術創新。他常在村里村外轉悠,扒村山上的枸木燒成的木灰、河灘里的馬牙石、山上的斑畫石等等,這些別人眼里的“廢料”,在他手里都能變成釉料的“寶貝”。他用這些材料燒出的瓷器,既有傳統韻味,又帶著自然的野趣,讓人眼前一亮。他說:“大自然給的東西,用好了就是寶貝?!?/span>
那一天,一場大風把廠里的玻璃門刮壞了,玻璃碴子落了一地。一般人可能只會抱怨倒霉,但邊繼偉卻蹲下來,一片片撿起碎玻璃,并且突發奇想:能不能試用玻璃作釉料呢?他按照自己的配方,把這些碎玻璃摻進釉料里,沒想到,這一次燒出來的瓷器竟泛著金屬般的光澤,像鍍了一層金,晶瑩剔透,富有質感??蛻魝円谎劬蛺凵狭诉@些作品,訂單接踵而至。
看似偶然的成功,其實是邊繼偉幾十年匠心的沉淀。他用行動告訴我們,真正的工匠精神,不是死守規矩,而是能在困境中找到轉機,在平凡中創造不凡。
在邊繼偉、席軍曉等非遺傳承人的努力下,扒村瓷的名聲越來越響。淺井鎮黨委、政府大力支持扒村瓷產業的復興,多次舉辦陶瓷文化節和藝術展覽,線上線下一起推廣,把扒村瓷的招牌擦得锃亮。如今,淺井鎮以扒村為中心的周邊已經恢復了5座窯口,每年能燒出幾千件作品。鎮政府還籌建著扒村窯博物館,把AA級扒村瓷文化產業園建成了游客們的“打卡地”。
扒村瓷的工匠精神,不只是對老手藝的死守,更是在傳承中大膽創新的勇氣。邊繼偉的故事告訴我們,只有把傳統和現代結合起來,讓老手藝在新時代找到新舞臺,扒村瓷才能真正“活”起來。這不僅是扒村瓷的未來,也是所有傳統手藝的希望。守得住匠心,玩得轉新意,這才是真正的“匠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