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民政系統認真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十年磨一劍,聚焦“關鍵小事”,解決“民生大事”,兜底群眾“幸福感”,增強群眾“獲得感”,全力推動禹州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
前兩天,潁川街道恒達社區居民郭小會到社區便民服務站辦理新生兒醫保,在社區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幾分鐘的時間,便完成了初審。
“以前我們辦事需要跑到老家,有了黨組織,我們辦事只要向社區一報備,來到這就辦了,方便很多。”社區居民郭小會說。
過去,社區工作人員雖然都是熱心人,但學歷普遍不高、專業化技能不強,十年來,我市積極拓寬社區人才來源,通過公開招聘、軍官轉業安置、市直單位選派等形式壯大社區骨干力量。同時積極推進“黨建引領共同締造”行動,發揮城市社區基層自治組織的作用,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主題宣傳活動。
“恒達社區于2018年完成‘一有七中心’規范化陣地,使廣大黨員群眾團結凝聚在黨組織周圍,有效解決了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居民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社區黨組織凝聚力、向心力、號召力不斷增強。‘有困難找支部、有需要找社區’已成為社區居民的普遍共識。”潁川街道恒達社區黨支部書記李曉會告訴記者。
“養老”歷來是全社會最關注的民生保障焦點。臨近中秋,市民政局組織黨員干部到方山鎮敬老院開展中秋節慰問活動,敬老院的老人們并排而坐,欣喜地接過了月餅、牛奶等慰問品。
方山鎮敬老院老人艾隨甫說:“民政局來看望我們,敬老院的老人感謝他們。在這里面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心情可好。”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劇,養老問題日益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刻不容緩。在市民政局的指導幫助下,方山鎮從2018年開始,先后投入700余萬元,對鎮敬老院進行提升改造。目前方山鎮敬老院建筑面積達3650平方米,共有樓房3棟,各類房間99間,可入住老人150人。
方山鎮鎮長李華勇說:“敬老院配有廚房、餐廳、醫務室、活動室、衛生間、洗浴間、洗衣房等功能性房間。目前已入住特困戶、脫貧戶、托老托養和重殘兜底戶99人,工作人員15人。2022年8月1日,引入專業養老機構,對鎮敬老院實行公建民營。實施適老化改造和個性化服務,院務管理更加規范,社會集中養老服務和脫貧兜底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目前院民居住安心、生活舒心、娛樂開心,進一步促進社會和諧,助力鄉村振興。”
十年來,我市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結合實際統籌推進城鄉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努力推動我市養老服務從“有”向“好”轉變。目前,我市共有43家養老機構,養老床位5047張,護理型養老床位占比達到69.6%;建有鄉鎮敬老院29所,城市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5所,社區日間照料中心106個。實現街道綜合養老服務設施及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全覆蓋,全市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逐步完善,城鎮養老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全面提升。
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楊萌說:“以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為重點,持續完善和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織密織牢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網;以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為抓手,提升服務設施,創新服務模式,促進我市養老服務質量全面提升;以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為著力點,完善社區功能,推進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保障兒童福利和未成年人權益為目標,構建市、鄉、村三級未成年人救助保護網絡,深入推進未成年人關愛保護工作;以慈善公益事業健康發展為任務,鼓勵社會力量通過慈善捐贈、慈善救助等途徑,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服務全市中心大局。”
十年來,全市社會救助工作以“規范管理”為主線,全面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為主、特困供養救助與孤兒救助為輔、臨時生活救助與殘疾人兩項補貼為補充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
十年間,我市農村低保保障標準由2012年的每人每年不低于1500元提高到2022年的不低于5400元,同比增長260%;農村低保對象月人均補助水平由2012年的87元提高至2022年的210元,同比增長141%。城市低保保障標準由2012年的每人每月260元提高至2022年的630元,同比增長142%;城保對象月人均補助水平180元提高到2022年的315元,同比增長75%。特困供養標準由2012年集中供養每人每年2640元、分散供養每人每年1500元,調整為2022年城市特困供養每人每年9828元、農村特困供養每人每年7020元。2012年以來,我市發放農村、城市低保對象保障資金及特困供養對象供養資金分別達到6.08億元、2.55億元和3.5億元。
楊萌說:“踏上新征程,民政系統全體干部職工將繼續緊跟市委、市政府戰略部署的步伐,奮勇前進、篤行不怠,努力開創民政工作新局面,為我市加快建設‘工業強市、文明新城’貢獻民政力量,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