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礦山生態修復等各項重點工作,以自然資源和規劃工作高質量助推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在鴻暢鎮藏鳳溝村,路兩旁常見的“白茬山”變綠了,廢棄已久的礦坑里“長”出了層層梯田。十年前,周邊開山采石,受噪音和灰塵影響,群眾連窗戶都不敢開,礦山關停后,一塊塊礦山開采遺留下的生態“瘡疤”正在全面修復、山水得以休養生息,周圍面貌煥然一新。
十八大以來,隨著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抓緊落實國家礦山修復政策,全面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加大關停礦山和破損山體的修復力度。通過生態修復,整個修復區的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等生態環境問題也得到了有效解決。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地質環境股股長顏世雷告訴記者:“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持續加大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力度,全市累計投入資金5.43億元,完成礦山生態修復面積5.2萬畝,植樹400余萬棵。”
十年來,我市石灰巖礦山采礦權由原來的266個整合至目前的36個,新一輪整合出讓完成后,資源儲量可望由9.1億噸增加到30.6億噸;27家企業通過“綠色礦山”驗收,2家企業進入國家級綠色礦山名錄。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書記、局長許紅濤說:“按照‘控新治舊’總要求,對礦山生態環境實施全方位修復治理,極大改善了礦區人居環境,全市自然資源秩序持續向好,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不斷加快。”
十年來,全市累計獲得上級批準用地3.37萬畝,保障了城市和綠色鑄造園區等發展用地,以及國家、省、市重點項目順利落地;按照“前瞻30年、編細15年、做實十四五”要求,穩步推進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做到了應調盡調、應保盡保;供應土地413宗3.1萬畝,促進了土地市場健康發展。
禹州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規劃建設局副局長李海濤告訴記者:“2018年華夏藥材項目成立禹州高新科技產業開發以來,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對我們華夏藥材這個項目在用地報批,指標配備土地供應,不動產登記方面成立了工作專班,每周召開項目推進會,及時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確保了項目順利開工。”
十年來,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積極推行差別化土地供應政策,高效推進工業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探索“彈性出讓”、“標準地”出讓等方式,提高了節約集約利用水平。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土地利用股股長張朝陽對記者說:“做到了‘按標做地、明標供地、履標用地、對標管地’的要求,實現了拿地即開工,降低了企業的用地門檻,節約了用地成本。”
十年來,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聚焦主責主業,強化要素保障,全面履行管理職責,向綠而行,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一個更加美麗的禹州值得期待。
許紅濤說:“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將持續堅持政治引領,持續貫徹新發展理念,持續深化‘能力作風建設年’活動,持續推進紀律作風轉變,持續強化資源要素保障,持續高位推進各項工作落實,以更加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