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瓷歷史地位很高,歷史也很悠久。關鍵是要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要有時代的烙印。”近日,在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孔家鈞窯有限公司,談及鈞瓷產業的發展,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中原大工匠、公司總設計師孔春生如此告訴中國商報記者。
孔春生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人,是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人社部博士后科研工作分站博士后導師,國家市場監管重點實驗室(陶瓷領域)副主任,目前任禹州市鈞瓷文化博物館(國家二級博物館)館長。他還是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鈞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科技廳河南省鈞瓷燒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人社廳“河南省技能大師工作室領銜人”,河南省陶協命名的“中原陶瓷行業領軍人物”,享受政府特殊津貼高技能人才專家,有著中原大工匠、中原技能大師、中原(輕工)大工匠、河南省技術能手的稱號。
孔春生長期專業從事鈞瓷藝術的研究與創作,師從父親孔鐵山(當代鈞瓷的主要奠基人之一),通過三十多年的艱辛苦研,在傳統北宋鈞瓷技藝的基礎上,探尋論證釉色形成的機理,創立了當代鈞瓷的制作工藝技能方法,帶頭發掘鈞瓷的制作工藝,改變了解放以來,鈞瓷恢復初期階段,工藝低下、制作粗糙的局面,創制出了傳世宋鈞的藝術精髓,在鈞瓷的釉色、工藝造型、燒成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藝術成就。并在繼承傳統制瓷工藝的基礎上銳意進取,參與發明、創制了鈞瓷天然氣窯爐,探索出鈞瓷升溫曲線操控方法,改寫了鈞瓷“十窯九不成”的技術難題。多年來,孔春生參與培養的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和技術人員已達300多人次,占據鈞瓷產業的半壁江山,成為各個鈞瓷生產廠家的中堅力量。
世家傳承,才華初露
孔春生出身于鈞瓷世家,早在年幼之時,耳濡目染之中,他就與鈞瓷結下了不解之緣,再難割舍。1990年,父親因病前往北京就醫,母親和兄弟陪同前往,先前由大哥孔相卿主理的窯爐交到了孔春生的手里。年僅18歲的孔春生接過了重擔。他帶領10余名員工從做胚、配釉到燒窯,全程參與其中,在家人不在的那段時間,很好地維持了自家窯爐的運轉。并從美學角度進行創作和設計,把當時神垕燒制的鈞瓷從造型粗笨、釉色單一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向其他藝術門類學習,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使鈞瓷進入到器型多變、釉色萬彩的世界。他著重整理、優化傳統造型線條,使之符合現代人的審美節奏與韻味,如梅瓶、如意瓶、玉壺春等。改變了鈞瓷造型千百年來千篇一律的歷史。由于當時工藝水平有限,過去許多造型只有刪繁就簡,通過完善的工藝流程,把造型、釉色各自的美發揮到極致,又相互映襯,水乳交融。該工藝得到了當時各個窯口的一致效仿,使鈞瓷產業的技術能力和成品合格率更進一步。
鈞瓷自古就有“十窯九不成”的說法,由此可見鈞瓷的成品率極低,燒制難度之大,如何突破這一困擾了鈞瓷發展一千多年的技術難題?如何提高成品率降低環境污染?
為尋求解決辦法,孔春生帶領著技術人員和工人多次南下到廣東佛山,景德鎮等瓷區學習考察,自己繪圖、設計出了當時第一座液化氣窯爐,經過百余次的燒制實驗,頂著重重阻力,終于試燒成功鈞窯液化氣窯爐。液化氣窯爐的試燒成功為鈞瓷產業的發展揭開了新的歷史篇章,此舉不僅提高了鈞瓷的成品率,更是舍棄了千百年來鈞瓷窯爐煙火遮天,污染嚴重的歷史,并且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
“一支獨放不是春,百花期開春滿園”,為了鈞瓷產業的深遠發展,他毅然將液化氣鈞瓷窯爐設計制作和燒成方法無償向同行推廣,推動了鈞瓷產業的長久快速發展。
1993年,主持的“宋官窯青瓷研制”項目獲河南省科技成果二等獎;1999年,孔春生榮獲“全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推出國禮 鑄造品牌
鈞瓷的創新要堅持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根基。從1987年孔氏兄弟在父親的指導下建立自家窯爐,到1992年孔家鈞窯正式創立之后,孔春生和幾兄弟一直在思索鈞瓷的未來發展道路。
在器型的突破方面,孔春生主持創作的鈞瓷作品《四海升平》做為中國傳統文化精粹的代表被聯合國總部及潘基文收藏;2006年至2021年連續十六屆主持創作了中國—東盟博覽會國禮;鈞瓷國禮的推出帶動了禹州鈞瓷品牌價值的飛躍式攀升,2018年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會上,禹州鈞瓷品牌價值公布為285.48億元。
匠心凝聚,引領發展
在掌握了鈞瓷燒制的升溫曲線后,開始優化鈞瓷釉料的配方。珍珠點、兔毫釉、蟹爪痕、冰裂片……鈞瓷的美在于它自然窯變,自然天成千姿百態的紋路。窯變是鈞瓷的特色,但孔春生反對將窯變神秘化。他認為,參天地化育的“人力”才是創造力的主體。鈞瓷制作的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窯工對泥料、工技、氣氛、火候的深刻領悟和嫻熟把握。優化鈞瓷釉料,促成它向理想的方向自然窯變,但變化的過程,還要在窯爐內,在還原氣氛中完成。
孔春生發掘、規范鈞瓷的制作工藝,改變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鈞瓷制作工藝粗糙單一的局面。他大膽打破千年一貫制的造型模式。率先將人物、動物造型和現代陶藝引入到鈞瓷作品中,豐富了鈞瓷的表現形式,制作出了上千種具有時代氣息的作品。他還優化了鈞瓷釉料的配方,研制出星辰釉、山水紅、鳳尾彩、皇鴿灰等多個鈞瓷新品種,拓展了鈞瓷藝術的表現空間。其作品多次入選“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分別被中國工藝美術館、國際友誼博物館、河南鈞瓷博物館收藏。
與時俱進,再創輝煌
孔春生在探索燒制技藝的同時,總是以鈞瓷匠人的身份充分考慮客戶意見,從文化和藝術方面考慮意見的合理性,對孔家鈞窯的作品改進作出理性判斷,指導孔家鈞窯的發展,很好地將客戶意見轉化為實際的產品。他認為,在當今略顯浮躁的鈞瓷界,只有堅持不斷開拓前行,拿出真正好的作品,才能獲得尊重,才能在傳承中不斷創新發展。他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歷年來,他的作品獲國家級金、銀獎30多項、省部級金、銀獎92個;2016年12月,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授予了孔春生“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稱號。
在大力發展自身技術實力的同時,孔春生還積極投身于公益事業當中,2008年汶川大地震捐款捐物;2013年組織公司為神垕鎮中學建設教學樓捐贈200多萬元;2017年為禹州市神垕鎮羅王村扶貧捐資,2018年為禹州市鳩山鎮南寨村貧困戶捐款捐物,提供公益崗位等,助力脫貧攻堅工作;兩次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向禹州市慈善總會捐款,積極援助抗疫工作;2021年為抗洪搶險捐贈資金助力抗洪等,積極投身公益事業中,并在日常工作中熱心幫助身邊的同事解決技術性的難題,認真踐行工匠精神,以實際行動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傳播者和建設者。
“處于調整期的鈞瓷行業,需要每一個從業者去認真思考,找準市場定位,實實在在地做些事情,真正把鈞瓷的品質提上去。”孔春生向中國商報記者表示,他帶領的孔家鈞窯會始終堅持站在國際文化和科技的前沿,始終與世界先進文化看齊,始終與時代發展脈搏同步,打造文化產業高地,把鈞瓷做成世界知名的現代藝術符號,把以鈞瓷為代表的中國文化推向世界。(來源:中國商報網)